智能交通的数字未来

发布时间:2022-11-17

        第十七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ITSAC 2022)暨2022中国智能交通大会在成都开幕

        11月9日,第十七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ITSAC 2022)暨2022中国智能交通大会在成都开幕。本次活动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主办,以“数字化背景下的ITS创新发展”为主题,聚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智能交通行业发展,来自科技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住建部、国铁集团、中国民航局,以及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和相关单位领导,全国交通运输、交通管理、电子信息、汽车、轨道、航空、水运等智能交通相关领域知名专家、高校学者、企业高层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李朝晨致欢迎辞,他指出数字交通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和重点领域的突破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跨领域、多层次人才的支撑保障。

        科技部高新司二级巡视员柏杰以连线形式出席活动并致辞,强调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已经成为面向未来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根本途径。

        欧洲智能交通协会CEO Joost Vantomme,日本智能交通协会专务理事山本昭雄,IEEE ITS协会主席、约翰开普勒大学教授Cristina Olaverri Monreal则纷纷以视频方式出席活动并致辞。

        城市智能交通场景变化:提升公共交通基础数字力

        交通是现代社会的血脉,城市交通的建设则直接反映城市发展的程度。

        大会上,科技部原副部长黄卫院士进行了题为《新时代发展要求与新一代智能交通》的报告,表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跨界融合正在推动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性发展,具有产业颠覆性技术正在出现,由此催生交通系统体系和内容发生重大变革。他认为,提供高效可靠、端到端、无间隙多方式选择联运服务,实现本地、区域、国家级和国际层面的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交通强国实施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都需要智能交通在满足更好体验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以新一代城市交通信号控制为例,现有的城市交通信息控制技术及产品明显滞后,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既有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由于自身的单元级、系统级为架构无法适应当前城市交通。摆脱当前的弊端,面向车辆网联化发展需求,构建以单元级、系统级、平台级为框架的新一代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配动公共交通优先,需要提高系统运行智能化和可控化水平。

        城市公共交通数字化能力提升之一,就是可视化能力增加带来的综合调度能力。如果将现代化城市交通比作一个严丝合缝的齿轮,那么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摄像头就是检验齿轮是否有误的检测仪。北京大学教授高文院士在会上进行了题为《数字视网膜技术及其标准化进展》的报告,他指出快速增长的城市摄像头网络产生了大量具有时空尺度的图像和视频大数据,给城市感应体系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他看来,传统摄像头只是将拍摄的视频数据压缩后上传到云端进行存储,再做分析识别处理。数字视网膜则通过摄像头端对视频拍摄进行高质量视频编码和视觉特征提取编码,并将压缩编码视频和紧凑特征流同步在本地和云端,同时支持在端-边-云之间进行面向智能视频编码和特征分析的深度学习模型自适应迁移、压缩、更新与转换,能帮助城市交通处理系统更快捷、更完整处理超大信息流。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孙正良所长则从交通管理层面,发表了《科技助力、数字赋能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的演讲。为了保障道路的有序通行,公安部门尝试用多种办法协调车路信号、实现车路协同。过去几年,公安部门在无锡等城市推行了车路协同顶层设计,通过两个层面实现车路协同。顶层云端对接,掌握路口每个联网的信号灯的相关信息,通过云端实现和相关互联网公司推送,在云端可以收入每个路口信号控制的信息,对接更多的是路侧。底层则通过路口的信号机、V2X设施进行信息交互,实时延时几乎为零。通过科技真正实现“车联网”的信息互动和实时调度。

        八维通有限公司杨宏旭博士则在《基于碳普惠的交通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中,分享八维通科技通过在全国推行数字票务系统,将二维码引入交通行业,并随后推出了人脸通行系统。票务系统的数字化推开了移动互联网在交通行业应用的门,使原先处在行业壁垒的场景打通成为了可能,降低了交通部门的成本,提高了效能。随后,他们将碳普惠和一体化出行结合,推出CMaaS,从2020年起就和苏州、无锡等城市合作,推出致力于地铁乘客碳排放管理的账户系统,将地铁乘客的环保行为兑换为实质商品,从商业激励的角度,促使减碳节能和大众生活融为一体。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多点突破,安全不断提升

       智能交通系统除了提升基础交通,也离不开智能网联汽车的升级和改造。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在市场份额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安全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命门。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孙逢春院士进行了题为《数据驱动NEV运行安全监管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的报告,他表示构建数据驱动的新能源汽车管理与服务技术体系,实现新能源汽车安全可靠应用是消除消费者焦虑、推动产业发展的必要支撑和保障。他建立了国内首个线上线下新能源汽车年检平台。同时支撑市场监管总局事故缺陷调查,促使企业主动召回缺陷车辆,开创了新能源汽车事前预判,主动溯源的管理新模式。同时,独立模型并集预测,交集提升预警等级的策略,通过数据模型的分析,进行长时间尺度的安全预警。车辆协同管控方面,构建了车路融合的车型、地域、季节、里程、运行状态全场景的数据库,开发了云端融合、人-车-路协同的新能源汽车安全防控平台,打通了新能源汽车车联网数据以及公安交通管理的大数据两个平台,实现了在百年党庆的活动中零事故以及北京冬奥零事故的新能源汽车的管理。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吴志新副总经理针对智能网络汽车的实际应用,发表了《多维复杂场景下的自动驾驶与安全发展》。吴志新表示,汽车的智能化是一切智能网联的先决条件,他所参与的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第一阶段目标基本顺利完成。截止2022年,报批和发布的标准有39项。立项和起草标准42项,推动标准化需求研究实现应用34项,完成标准的检验验证共40余次。未来标准体系建设完成后,将大量接入和帮助各车企分析和使用自己所搜集到的车路数据,同时制约了车企在生产过程中对于数据搜集和挖掘的边界。在全国统一推广标准后,车企将从单纯卖车的阶段,完全转变为通过数据和远程服务与客户保持黏性,促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不断提升智能化的一种辅助手段。

        颁发2022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智能化发展未来可期

        大会高层论坛还举办了2022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本年度共授奖科技进步奖5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8项;技术发明奖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优秀创新人才奖11人,其中,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奖10人、优秀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奖1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科技部高新司能源交通处原处长武平研究员,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原技术总师、交通处原处长金茂菁研究员荣获“2022中国智能交通年度人物”称号。此外,中国智能交通协会还发布了《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年鉴(2021)》以及《2022智能交通产品与技术应用汇编》。

       第一天的大会中,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孙亚夫副总裁、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孙建宏副总裁、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李爱民副院长、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四海总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创新研究院张学军副院长、予途交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杨大凯总经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项目王之中主任、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贾利民首席教授围绕数字化背景下的智能交通新技术、新应用、新发展进行了前沿技术与落地案例分享。

        活动将在未来两天持续进行,举行城市智能交通、道路交通控制与优化、交通数字化等综合性高端会议,城市、公路、轨道、水路、民航、汽车、安全、规划等智能化专题论坛,以及智能交通产业论坛、运营商赋能智慧交通创新论坛、“北斗+数字交通”创新应用发展论坛、智能网联创新发展及产业论坛等。

上一篇:Gartner:20...

下一篇:中国移动发布全球首台...